不过在这一过程中,各方更深入地了解了彼此的立场,为今后谈判打下基础。
大气混合层越低污染越重从80米城市冠层再往上,到了200多米的高度,就达到了严重灰霾天中的大气混合层的高度。因此,无论采用哪种方法,都必须和经典称重法比对。

但在地面,臭氧是危害人体健康的坏东西。它的条件是:高温、高湿、静风、偏南气流。比如15日、16日天气好的那两天,每立方米空气中PM2.5的浓度只在20多微克(达标是75微克),大气混合层高至2000米甚至3000米的高度。空气污染和遍地高楼有关铁塔共15层,每层都有监测设备,其中,PM2.5监测设备分别安置在80米和240米高空。昨日,依然是污染天,PM2.5的24小时均值浓度超标近一倍。
根据市环保监测中心的数据,19日的PM2.5浓度在18时到达峰值,为276微克/立方米。王跃思说,此时的霾和冬天不一样,像19日这天的霾粒子对光线的散射能力很强,天空看起来比较明亮,这样重的霾如果在冬天发生,天空看起来会更加灰暗。同时,有32%的受访者认为,绿色经济将比传统经济创造出更多高回报的工作
另有61%的受访者认为,绿色经济将对气候变化产生积极影响。保护环境的会场成为国与国政治、经济博弈的战场。曾经的雾都伦敦,是在空气污染引起大量疾病与死亡后,才想到推行《洁净空气法案》。这是全球关于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最早提出的明确目标,从此,各国开始共同推动减排以应对气候变化。
这为人类发展与保护环境指明了方向:应该寻求更干净的经济增长和生活方式。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对此评价说,这项调查表明了公众对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持态度。

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旁观者,哪怕是太平洋上的小岛国。2012年世界环境日前夕,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全球调查结果显示,来自全球17个国家的1.7万名参与调查的消费者中,有70%的受访者认为,绿色经济在环境保护方面更加高效。1987年,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题为《我们共同的未来》的报告中,首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。把更美好的地球还给子孙后代,已成为环境保护事业的核心理念。
即使是在城市,烟囱的黑烟作为现代工业的象征,依然不会引起人们的焦虑。历史证明,先污染后治理的代价高昂,保护环境,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。越是欠发达国家,越容易在全球越发脆弱的环境系统中遭受影响。绿色经济作为一种低碳、资源高效型的社会包容型经济,受到各国普遍重视。
对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,环保还是一个陌生词,对环境污染的最直观感受可能就是少量的生活垃圾。美国、日本等发达国家,也曾出现过多起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事件,被写入各国环境污染的黑暗历史。

正如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任卡米拉图尔明所说,环保是一个全球性问题,转移污染的行为是不可取的,把一个地方的污染转移到另一个地方,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。40年来环保事业的发展证明,只有所有国家共同努力,才能确保地球能够支撑人类的未来。
40年来,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和了解日益深入,环境保护成为一个席卷全球的运动,也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,甚至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。很多发达国家都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,并为此付出学费。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会议年年举行,与会各方对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几乎没有异议,但发达国家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气候变化谈判时却缺乏政治诚意。同时,有32%的受访者认为,绿色经济将比传统经济创造出更多高回报的工作。报告指出,所谓可持续发展,就是要在不损害未来一代需求的前提下,满足当前一代人的需求。走向大众当40年前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时,假如一名中国读者正在阅读《人民日报》或《参考消息》,恐怕不会把地球远端的这次会议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。
单位能耗、碳排放、污染排放已成为衡量工业效率的重要指标。40年后的今天,保护环境早已不再是少数知识分子的关怀或民间组织的口号,而成为人们的共识。
倡导低碳环保、资源高效利用的绿色经济在全球许多国家开始得到推广。衣食住行,人们生活的每个细节都朝着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《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》中有一句名言: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,而是我们从自己的后代那儿借来的。
68%的受访者认为,绿色经济将会为儿童创造更美好的未来。发展绿色经济,从源头上保护环境、实现可持续发展,已成为新共识。
发达国家越发关注保护自身的环境,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发展,于是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逐渐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。31%的受访者认为,绿色经济甚至能刺激经济实现短期增长。这一天从此作为环境日而留存于世。40年,环保事业走向不惑。
40年前的6月5日,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第一届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,首次敲响了人类关注共同家园的警钟。如今,全球化的经贸联系和全球气候变暖深刻改变了环保事业的格局。
61%的受访者认为,绿色经济可改善生活水平。40年前,环境问题似乎只是少数发达国家的富贵病。
在提倡节能减排的今天,发展风能、太阳能等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科研和产业的重要方向,人类在摆脱化石能源依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。[page]跨越国界40年前,环境问题的影响往往还限于局部国家或地区、主要是发达国家,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发展。
正本清源40年来,人们对于环保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一步步嬗变、升华。1997年12月,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缔约方第三次会议在日本京都举行,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《京都议定书》。但是40年后的今天,低碳生活、PM2.5、绿色食品等已成为中国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但天上几乎没有什么风,大量粉尘颗粒聚集在伦敦上空无法散去,空气质量和能见度迅速下降。
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,环境污染问题也是最早突显的。但也有专家说,英国的环保成果与将一些污染工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有关,这种发达国家将污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做法并不可取。
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9日,其间伦敦市中心曾连续48小时能见度不足50米,城市交通停滞。这种空气污染在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中达到了巅峰。
这一事件震惊了英国上下,促使英国在1956年出台了《清洁空气法案》,开始大力改善空气质量。经过百余年的环保努力,现在英国的环境已大有好转。